腹膜后淋巴结肿大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二次活检那些事第20期二次活检指导肺 [复制链接]

1#
北京最权威的白癜风医院         http://m.39.net/pf/bdfyy/

医院胸部肿瘤内科李晓凤裴秀峰

患者:张XX,女,62岁。

既往史:

无吸烟史、无高血压史、无糖尿病史、无肿瘤家族史。

现病史:

年1月因医院。

胸部CT示:右肺下叶外基底段结节2.3x2.1cm分叶状,边缘模糊,与叶间胸膜黏连,考虑恶性,纵膈多发淋巴结,短径小于1.0cm,左侧锁骨,第11后肋骨骨质破坏,考虑转移。

腹部CT示:肝内多发结节,最大位于肝右叶近肝表面处大小约2.7x1.9cm,考虑转移,胰腺尾部低密度结节影,增强后呈低强化,约2.1x1.9cm考虑转移。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,较大1.1x0.4cm。

头颅MRI:未见明确占位。

腰椎MRI:L2、3椎体附件区,右侧髂骨多发强化,考虑转移。

双锁骨上淋巴结彩超:多发低回声淋巴结,右侧最大0.8cm,左侧最大1.0cm,性质待定。

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(ECT):右肩关节、左锁骨、右3后肋、T10、左11后肋、L2、3、右骶髂关节、左髂骨多发骨盐代谢旺盛,符合骨转移瘤表现。

入院实验室检查:血常规、生化、尿便常规正常。

肿瘤标志物:CEA:.2;CYFRA21-1:1.52;NSE:13.21;SCC:1.0。

肝占位穿刺活检病理:转移性中分化腺癌。免疫组化ALK(-)

基因检测结果:检测到EGFR基因突变(19外显子缺失突变)

右肺下叶腺癌cT1cN1M1cIVB期,肝转移,骨转移。

PS评分:1分。

治疗方案:吉非替尼mgqd

治疗时间:-02-06

PFS:16个月

疗效评价:

治疗1个月后:

-03-05胸部CT:右肺下叶外基底段结节较前缩小,原2.3x2.1cm,现1.4x1.3cm;纵膈4R、7组、10R多发淋巴结较前无明显变化,短径小于1.0cm,右侧胸膜增厚同前,左侧锁骨,第11后肋骨骨质破坏同前相仿。

腹部CT:肝脏转移灶较前缩小,原2.4x2.1cm;现1.6x1.0cm。胰腺尾部结节影缩小,原2.1x1.9cm,现1.4x1.2cm,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影同前。疗效评价:PR。

-05-08和-09-02胸、腹部CT:

疗效评价:维持PR。

-11-03胸部CT:右肺下叶外基底段结节较前相仿,双肺门及纵隔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,双侧胸膜,左侧锁骨,右侧肩胛骨,T8,左侧第11后肋骨高密度影较前变化不明显。

腹部CT:肝右叶近肝表面处可见不规则片状低密度影,增强后边缘不均匀强化,腹膜后未见明显淋巴结影。

疗效评价:肝脏PD。

-12-16CT:肝S5、6段多发转移灶增大,原1.6x1.2cm,现2.8x1.7cm。

-12-30患者再次行穿刺引导下肝肿物穿刺活检;

病理:中分化腺癌;

基因检测:EGFR19外显子缺失突变,20外显子TM突变;

PS评分:1分。

治疗方案:奥希替尼80mgqd

治疗时间:-01-10

疗效评价:

治疗约3个月:

-03-29胸部CT:右肺下叶外基底段结节较前明显,双侧胸膜增厚同前,左侧锁骨,右侧肩胛骨,第11后肋骨高密度影较前变化不明显。

腹部CT:肝右叶近肝表面低密度病灶影,约1.3x1.7cm,腹腔及腹膜后未见明显淋巴结。

疗效评价:PR。

治疗14个月后:

-03-14胸部CT:右肺下叶片状影同前,双肺及左侧胸膜多发结节影较前略增多,新见左肺上叶前段胸膜结节影,约1.4x1.3cm,新见左肺底带状软组织影,纵隔未见肿大淋巴结,新见左侧胸腔积液。

腹部CT:肝脏多发转移灶较前增大,较大位于肝S5,原1.2x1.1cm;现3.8x3.3cm。腹膜后多发肿大淋巴结。疗效评价:PD。

基因检测结果:EGFR19外显子缺失突变,20外显子TM突变的丰度低,ALK(-)、ROS1(-)、MET(-)、HER2(-)、KRAS(-)。

PS评分:1分。

治疗方案:贝伐珠单抗7.5mg/kg+培美曲赛mg/m2+卡铂AUC=5,治疗2个周期。

治疗时间:-03-29

疗效评价:

化疗2个周期后:

-05-25胸部CT:右肺下叶片状影同前,双肺及左侧胸膜多发结节影较前略增多,新见纵膈4R、7组、10R多发淋巴结,双侧胸膜增厚同前,左侧锁骨,第11后肋骨骨质破坏同前相仿。

腹部CT:肝脏多发转移灶较前增大,较大位于肝S5,原3.8x3.3cm;现6.5x3.4cm。胰头旁及腹主动脉旁多发肿大淋巴结同前。

疗效评价:PD。

-05-25开始中药治疗;

-07-20肝脏局部射频治疗。

患者治疗策略一览

-02-06开始:吉非替尼mg,PFS11个月;

-01-10开始:奥希替尼80mg,PFS14个月;

-03-29开始:贝伐珠单抗7.5mg/kg+培美曲赛mg/m2+卡铂AUC=5,2个周期;

-05-25开始:中药治疗;

-07-20肝脏局部射频治疗。

专家点评

张捷教授

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

多项Ⅲ期随机临床研究均证实,存在EGFR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(NSCLC)患者一线EGFR-TKI治疗,与传统的含铂双药的标准化疗方案相比,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(ORR)及无进展生存期(PFS)。但是大部分晚期NSCLC患者初始应用一线EGFR-TKI治疗中位PFS在达到9~11个月后会出现获得性耐药,且约60%的EGFR-TKI耐药患者会发生TM突变。

AURA3是一项开放、多中心、随机Ⅲ期关键性的确证试验,在多名携带EGFRTM阳性突变的NSCLC患者中将第三代、不可逆EGFR-TKI药物奥希替尼(80mg/天)与标准铂二联化疗方案(培美曲塞联合顺铂/卡铂)相比,其显现出了更强的临床疗效,降低疾病进展风险达70%,同时患者耐受性,安全性更高。目前,这一结果已改变了肺癌治疗领域的临床实践,奠定了奥希替尼作为这类患者标准二线治疗方案的地位。

本例患者初始基因检测结果显示EGFR19外显子缺失突变,因此,一线选择应用吉非替尼治疗,PFS为11个月,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疗效。疾病进展后,进行二次活检并基因检测显示EGFR19外显子缺失突变+20外显子TM突变,应用奥希替尼进行治疗,PFS达14个月,同样也取得了满意的结果,患者的生命得到了进一步延长。疾病再次进展后行基因检测发现TM基因突变丰度降低,提示患者对第三代EGFR-TKI也发生耐药。这些结果表明,在治疗过程中依疗效进行二次甚至多次活检十分必要,在出现耐药后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。

目前,奥希替尼继发性耐药机制主要包括CS突变、HER-2扩增、MET扩增、MAPK1扩增、RAS信号通路激活以及NSCLC向SCLC的组织学转换等,其中TM消失亦是奥希替尼耐药的机制。由于患者出现全身多发转移,三线选择贝伐珠单抗+两药化疗方案继续治疗,治疗2个月后疾病进展,疗效欠佳。目前,后续还没有标准治疗方案,是否还有更有效的治疗选择须待深入研究。

国内外共识/指南均推荐NSCLC患者都应进行EGFR突变检测,对EGFR-TKI治疗失败后的NSCLC患者应再次检测明确TM、MET、HER2等基因的状态。国内外共识/指南均强调对于TKI耐药患者应先行组织活检,血液检测可作为有效补充。根据二次、甚至多次活检,解析敏感突变与耐药突变,能够帮助医生准确掌握患者基因突变情况,为患者选择最合适的个体化靶向治疗。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