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鼠疫”这个名词并不陌生,因它是位列中国法定甲类传染病之首的“一号病”,曾被称为“黑死病”,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发病快、死亡率高。鼠疫的临床类型包括三种:腺鼠疫、肺鼠疫、败血型鼠疫。其中腺鼠疫最为常见,在不治疗的情况下,死亡率为50%,危害性相对小些;而肺鼠疫、败血型鼠疫,在不治疗的情况下死亡率高达%。潜伏期较短,最短的感染者当日死亡,一般潜伏期为1-6天。感染鼠疫后的临床症状为发热、寒战、淋巴结疼痛、咳嗽、咳血或者出血等。
中国新闻网消息,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温更镇在6月18日发现4只自毙鼠,经检测被断定这些自毙鼠是因感染鼠疫而死。7月5日,乌拉特中旗收治一名鼠疫疑似病人,出现发热、右侧大腿腹股沟可触及肿大淋巴结且有压痛,当日下午确诊为鼠疫。乌拉特中旗随即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应急响应。截至7月7日,内蒙古已经发现3个鼠疫疫点,1名确诊病例,其中与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的15名人员已实施居家医学隔离观察。
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三次大的鼠疫,每一次大流行都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,甚至可以说严重地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程。第一次发生在公元6世纪的非洲,后传播到欧洲、亚洲,共造成约1亿人的死亡。第二次发生在公元14~17世纪,它的发起有一种说法是蒙古人带到欧洲的,欧洲鼠疫在短短五六年内导致了万人的死亡,相对于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;中国当时处于元末明初时期,也遭受了严重的鼠疫,李自成能2天攻下北京城,也因北京城内正遭受严重的鼠疫。第三次发生在19~20世纪,首次发生中国的云南,进而通过香港传播到世界各地,也就是从这次疫情,人类真正研究出发生鼠疫的真正原因,其中法国的专家耶尔森发现鼠疫病菌,并得以命名为“耶尔森菌”;中国的流行病专家伍连德首次提出病菌会人传人,需要佩戴口罩,大大降低了中国的死亡人数;随着年抗生素的发明,这次鼠疫才宣告结束。
鼠疫并没有被彻底消灭,还隔三差五地危害人类。随着人类医学的发展,令人闻风丧胆的“三号病”天花,已经被我们人类消灭了,为何鼠疫却仍能不间断地侵害人类?这是因为天花病毒是人与人之间的传播,只要从人类中消灭这种病毒,病毒就可以彻底消灭。而鼠疫不同,其病原体不但能在人间传播,而且也能在动物间传播,是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,主要在老鼠、旱獭(俗称土拨鼠)、兔子等啮齿类动物,野生动物范围之广数量之多,人类无法彻底消灭。
鼠疫多经过跳蚤传播的,跳蚤叮咬了疫鼠后再叮咬人类,或者叮咬其他动物后再传播给人类。人群对鼠疫耶尔森菌普遍易感染,无性别、年龄差别。
我国内蒙古分布着广阔的草原,成为我国主要的鼠疫自然疫源地。最重要的预防措施,就是尽量避免到天然鼠疫区,避免与野兽动物亲密接触,更不应该随意吃野兽动物。